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是2021年,世界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在国际旅游处于半停滞状态的情况下,中国国内旅游消费信心已全面恢复,旅游发展潜力得到有效释放。把握六大机遇,2021年文化和旅游业值得期待。
世界经济学家寄予“厚望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全球经济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关于未来经济的发展,世界各权威机构还是给出了非常乐观的估计,各个经济学家更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寄以厚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2%,而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三分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提到,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IMF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幅有望达8.2%。
世界对于中国的信心不仅仅来源于中国疫情防控得力,更因为中国面对疫情冲击,仍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经济改革和扩大开放,有力的提升了中国经济的韧性。
国内旅游稳步回升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中国旅游业损失惨重,2020年上半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为11.68亿人次,同比下降62%,国内旅游收入为0.64万亿元,同比下降77%。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旅游费接待规模保持稳定的增长,从2011年的26.41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60.06亿人次,年增长率为10.96%。
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得力,旅游消费者信心逐渐回升,2020年5月,中央政府发布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纲领性指导,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有效拉动了旅游经济的复苏。2020年国庆期间的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中国银联数据显示,国庆长假前7天银联网络的交易金额达到2.1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3%;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合一,当天交易金额超过3300亿元,同比增长15.5%。
数据显示,中国国内旅游已经逐渐复苏,2021年只要疫情不出现大面积的反复,国内旅游的发展还是值得期待的。
国际旅游恢复有待时日
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的出境旅游发展基本停滞。自疫情爆发以来,海关总署、国家移民管理局等单位联合发布,建议国民非必要不参与出入境旅游的建议,减少人员跨境流动。2018年、2019年的1-6月份出境旅游人数的同比增长率皆为正数,而2020年的1-6月份出境旅游人数的同比增长率皆为负数。
从北京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1-3季度,旅行社外联(组团)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33188人,同比下降95.5;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人数471240人,同比下降87.1%。
伴随国际疫情形势的复杂多变,世界卫生组织专家12月11日表示,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全球疫情形势仍非常不稳定,虽然新冠疫苗给人们带来希望,但其他抗疫措施仍不可或缺。有专家预测,国际旅游在2-3年内都很难恢复到疫情前的状况。预计2021年国际旅游还将处于半停滞状态。
未来6大发展机遇
(一)新时代催生新格局,高质量产品面临最大机遇。
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化和旅游的新机遇体现:高质量的产品、产业、片区建设和业态升级。
国际旅游的停滞为国内高质量旅游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双循环的指导思想也要求旅游业应该实现出境文化旅游消费的回流。
依托高质量文化旅游消费场景的培育,积极引进免税购物、餐饮、酒店、文化演艺、文化研学、文化场馆、奢侈品、医疗养颜、美容养生、邮轮等国际品牌机构,促进出境文化和旅游消费向国内消费的转化,做大做强国内消费市场。
挖掘利用世界遗产、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体育赛事、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等中国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和重大事件的吸引,积极发展入境消费市场,推进国际商务服务片区的建设,满足高质量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
(二)新交通扩展新空间
随着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粤港澳、长三角、黄河流域等地区综合立体交通网建立,京沈高铁、京张高铁、京雄高铁建设通车,有效缩减了旅游时间。旅游时间的减少对于各地扩展4小时旅游圈,扩展消费半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城市周边“一小时交通圈”的微度假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几大城市群在交通完善下形成“一小时交通圈”,有效推进空间上的“一体化”转化为时间上的“同城化”,形成“一日生活圈、周末消费休闲圈”的新空间。
(三)城乡融合带来新品质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升级的驱动力。其中,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补短板成为拉动投资和消费的集中平台。健全医疗卫生设施、完善教育设施、改善养老托育设施、发展文旅体育设施、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内容极大提升了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品质,城乡融合发展为文化旅游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提速。
(四)新技术培育新方式
基于5G技术的智慧文化和旅游系统建设,在产品打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体验、新营销、市场管理、产业延伸等方面加速文化和旅游新方式的出现,为自主游、度假旅游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科技创新与城市、乡镇和村庄发展相结合,落地建设大数据中心、无人驾驶体验、智能酒店、智能景区、智能度假区等特色项目,新技术成为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
(五)后疫情带来新发展
后疫情为“新零售”“网红营销”带来了发展空间。云旅游、跨界卖货、网红带货成为文化旅游企业抢滩的“新蓝海”,“无接触服务”带火智能无人酒店,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的转变。疫情常态化期间,网络直播成为信息传播、产品交易和消费的新场景,直接影响文化和旅游企业和品牌的传播路径和销售渠道。
疫情加速唤醒了民众的生命和养生意识,伴随疫情常态化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低密度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定制旅游以及康养类旅游等新业态的关注度上升。
公共服务设施、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度假区都成为新的消费内容,加快促进现代文化消费业态、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的培育与聚集。
(六)自主游搭建新场景
自主旅游时代,游客完全自主选择旅游的时间、线路、内容、出游方式、出游伙伴、旅游服务方式、服务商以及支付方式等,呈现主题化、定制化、小众化、深度化、随意化、预定化、碎片化、可调化的消费特征。游客对于旅游体验从景区扩展为整个区域,旅游要素吸引物化,住宿、交通等传统的产业要素逐渐升级为“旅游新产品”,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和城市功能区都拓展为新场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各类配套的重要性大幅提升,主题化、体验感、品质化、智慧化和特色化成为重要标准。(*来源:绿维文旅综合自东方网、北京市统计局、新华网、腾讯新闻等;)